冬天鱼在浅水的水草里吗?
这个问题的核心,实际上是在问“冬季水草造景有没有意义”。 我的答案是有!并且非常重要! 我做过一个冬季和春季的对比实验,观察温度对水草造景的影响。 我的实验容器是一个直径9cm、高12cm的小玻璃瓶,里面铺满河沙(模拟野外水域),加入烧结自来水,制成仿真天然水体。然后栽种了3种草草,分别是沉水植物金鱼藻、苔藓和水上草植物芦苇,分别用A、B、C表示。
通过100天的培养,我们发现,在冬季(北京地区),由于光照时间非常短,水草全部死亡;而在春季,水草全部复活。这说明水温是影响水草是否存活的重要参数之一。而我们的肉眼对于水温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——夏天,我们看到过早晨清透明亮的河流或湖泊,突然间变得浑浊,这就是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导致的水体透明度下降;同样,我们也能看到冬季清晨的河流、湖泊上笼罩着一层薄雾,这也是水草在低温下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。 我们又发现,虽然春季水草都复活了,但三者的颜色却有所不同。其中,最先变绿的却是先前最不显眼的C,也就是芦苇最先恢复生机。其次是B,最后才是A。也就是说,在同等温光条件下,芦苇会迅速地抢在其他水草之前进行光合作用,抢先吸收营养物质,从而占据“食物链”的上游位置,其他水草则会依次补位。这也许就是芦苇能在寒冷北方顺利越冬的原因吧。
总之,我的实验证明,即使在严寒的冬季,水草也有可能会进行光合作用,并由此产生有机营养物质和水草生长的必要的矿质营养元素。这一点与热带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。我推测,当北方的野生动物进入冬眠期后,它们可能也处于一种“吃不胖”的状态,因为它们的胃肠消化液会随之减少,新陈代谢速度也会明显降低。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饥饿情况下,人体会出现虚胖现象。所以,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,瘦并不是一件坏事。它会让你更加集中精力应对危险。